2012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A卷)真题
[导读] 2017年江苏省公职类考试备考QQ交流群: 江苏省考笔试资料QQ群: 419581452 江苏选调生资料QQ群: 29407978
2017年江苏省公职类考试备考QQ交流群:
江苏省考笔试资料QQ群: | 419581452 | 江苏选调生资料QQ群: | 294079784 |
江苏事业单位资料QQ群: | 465397131 | 江苏国考资料QQ群: | 232783617 |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应试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资料给定资料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 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资料给定资料2资料1
中部某省规定,全省乡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每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当地农民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对那些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下乡干部非常反感,现在看到干部干着农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米汤,感到他们不再神秘,很亲切。该负责人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于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不能简单地给项目、给钱给物。
资料2
南方某省组织10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把脚印“印”在1000多万农户家里,也印在了农民心坎上。中部某省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2月底,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资料3
北方某市每年派500名市级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基层是社会变革体现最直接的地方,也是群众工作生活的地方,年轻干部只有到基层锻炼,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资料4
西南某市要求,市政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一周时间,县政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半个月时间,新提任科级以上干部、新招录公务员每年至少用1个月时间,下基层、到村庄、入农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作出具体安排。
资料5
南方某市交管、交委、城管以及城建委等部门负责人通过电视、网络直播,就承诺的交通秩序、便民自行车等问题,公开接受群众评议。一个多小时的“问政直播”,让局长们“如火上烤”。这档节目成了当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
资料6
东南某县组织开展“心连心、面对面”露天征求意见、城市建设咨询服务等活动,在桃江公众信息网上开通“党风廉政舆情在线”、“书记信箱”等栏目,拓宽了民意反映渠道,群众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
资料7
东南部某县农村党员本人对照党章要求,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具体承诺事项。具体内容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能做到什么就承诺什么,能做到几条就承诺几条。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主要在传授技术、筹措资金、扶贫济困、联系项目等方面作出承诺;年老体弱但威信较高的党员主要在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和村务监督等方面作出承诺;流动党员主要在提供致富信息、输出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作出承诺;女党员主要在孝敬老人、教育子女方面作出承诺;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党员主要在自律方面作出承诺。
资料8
西部某县以评选“最满意”和“不满意”公职人员和治理乡镇干部“走读”(即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为重点,把干部对群众的“知名度”和群众对干部的“知名度”作为干部提拔重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促进干部作风的好转。
资料9
在访工作中,东北某县结合实际,首创领导干部包案工作载体,畅通了信息渠道,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这是联系农村群众的好办法,该县要求干部克服困难,晚上主动带案入农户,驻村进行夜访,与群众面对面,说理讲法,使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资料10
中南部某省双龙乡干部纷纷到群众家中,倾心交谈,走访调研,体察民情,一是建立组织,分包到户。按照“带着问题去下访”的工作要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每名成员分包10户群众,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二是设立问卷,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居住情况、生产情况、基本经济情况、家庭成员幸福指标、生态环境、群防群治、干部作风等。三是认真总结、建章立制。对走访活动所征求到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同时,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普遍化。
资料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级政府不断改进政府运行方式,通过建立政务微博,直接与群众互动,据最新数据显示,经过新浪网认证的政府机构微博已有2万家,覆盖所有省级行政区,扩展到政府机构的各个领域。
资料12
社科院专家表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人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资料给定资料3
[1]总的来说,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也是好的,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①沈浩“以忠诚和大爱,以创新和奋斗,以青春和生命,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他的日记部分摘录如下:
2004年2月17日:小岗村与邻村比,基础条件还是好的,但是村容村貌太差,尤其是卫生状况,即便是学校环境也不是很好,我看工作就先从抓卫生开始。同村干部一起商量,订些制度,坚持下去,养成习惯会好起来的。
2004年2月24日:我认识到小岗人并不像外界所传的那样素质差。小岗人绝大多数是想发展、想富裕的。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村“两委”全体成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干部的要求去做。
2004年8月17日:今天小岗村东段1200米大道终于开工了!开工第一天,村干部带头上阵,大家都表现的很卖力。尤其是以为姓唐的四川籍妇女干得特别出色,实在令人感动。谁说小岗人不能干,这位妇女的行为就是最有力的回答。
②“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党人的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很少呆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定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劳动中和他唠家常,诉委屈,就像邻居老农一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资料2
随着新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矛盾的突显,少数党员干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根据有关报道,中原地区某镇原党委书记黄某在驻村走访过程中摆架子、走过场,事后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吹嘘自己深入“问题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他在文中写自己为了帮助、感化全村出了名的“难缠户”四进其家,帮他栽菜苗、红薯苗,帮他挑水、抱柴、烧锅,为他处理宅基地纠纷,受感动的“难缠户”主动补交欠税。事实上,黄长林从未登过全家的门。
资料3
近年来,个别官员“雷人”语录视频,引发社会关注。仅举几例:
2011年,某官员:“我怎么知道有没有,你也不能打我电话,一打都局长,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我也不知道啊。你随便的群众就打我的电话,我认为你是一般群众。”记者:“一般群众不能给您打电话是吗?”该官员回答:“当然不能打电话,我电话为什么要让你打”。
中原某市一块经济适用房用地,被开发商建起连体别墅和楼中楼。2009年6月17日,面对记者采访,该市规划局副局长逯某发出质问:“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某市市民致信市长信箱,质疑该市创建办不实地考察,仅限于网上作答的创建方式,认为“创建办网上创建要不得。”就此信回复:“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面淡”(回复者打了错别字,应为“面谈”)。记者查询发现这封信件的处理部门显示是“创建办”,处理情况为“办结”。
据媒体报道,北方某县103名农民工到处奔波讨要被拖欠的近13万元工资,一直没有结果。他们向当地政府反映时,该县副县长曾写下书面保证:3天之内解决,否则从县财政支出。然而,时隔一年有余,农民工的工钱仍没影儿。对此,该副县长接受采访时说,他当时去做劝解工作,本来就是想让农民回去算了。
资料给定资料4
[1]部分网民对少数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的评论:
网友A:问题形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素质问题,二是学习问题。这个素质主要指政治素质,就是某些官员骨子里还有那么一股官气、霸气、匪气和痞气,还有一种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某些官员自我感觉真是好极了,总以为他振臂一挥,应者云集,全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而不是权力和职位的作用。
网友B:官员脱离群众背后是权力张狂,是对“衣食父母”缺乏敬畏之心。
网友C:这些官员,不是把自己当官就是太不把自己当官,根本不把人民放在心上。说到底,还是缺乏“民本”意识。
网友D:某些官员不注重自身学习,不看书,不读报,甚至内行人说外行话。
网友E: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政府公职人员随时有可能被置于聚光灯下,被送到麦克风前。但少数公职人员显然还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还很不适应面对媒体,不能与时俱进。
网友F:官场的熏染尤其是权力的侵染,已经使一些官员产生内在的俯视众生感,使他们不知道怎么跟民众交流,不知道怎么说群众喜闲乐见的话,出口就是训话、命令,甚至连媒体也当成下级,翘起二郎腿指手画脚起来。
网友G:当前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中官僚主义气浓厚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踢皮球的作风,以及拿“没时间”“没精力”等借口当挡箭牌的工作作风确是不同程度存在的。
网友H:有些公仆文明素养低下,不会使用文明用语说话;有些公仆民生情怀缺失,群众本是衣食父母,却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有的公仆骄横跋扈,无法无天,唯我独尊,以为什么事都能自己说了算。他们的行为,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直接影响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群干关系。
资料2
一篇网文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数党员干部早已不信“为人民服务"更多信奉的是“为人民币服务"。这样的思想,似乎符合了市场经济的因果关系,却降低了党人的要求,忘记了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党的立党之本,是党之所以能夺取政权和执掌执政的核心。丢掉了这一核心,还有党吗?在延安时,毛泽东就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更主要的是国家干部、党员对人民的责任,是为官者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承担,这种承担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党的干部,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整天想的是房子要大点,车子要好点,票子要多点,还能指望他“为人民服务”吗?
资料3
有些学者指出,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没干几年,就急于上调;干工作时过多地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声誉、声望。还有一些干部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着想。有的刚提拔,就急着要车子、要房子,要各种待遇。有的干部一看到社会上有人先富起来,看到自己的同学或过去的同事成了“老板”,心里就不平衡,就想自己怎么赶紧富起来。在这样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指导下,一些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就愈来愈远。
资料4
有关调查显示,少数干部似乎没有时间和经历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陷入文山会海,疲于应付。某乡一位党委书记颇有感触的说,由于上面各个部门都争先恐后地开会,而且还指名要“一把手”参加,否则就是不支持、不重视,为此,每个月至少有10天时间来回于县、乡之间,应付上级的会议。这还不算完,回来后还要召集开会,层层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这样一来,又得花10天时间泡在会上,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干本职工作的时间所剩不多。
资料5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规定,如调查研究制度、群众接待日制度、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和帮助工作制度、联系点制度等,在实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总体上看,一些制度也存在不足和缺陷,比如,这些制度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操作性不强,针对基层干部的多,针对领导机关干部的少,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特别是促进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的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很好的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徒有其名。例如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征求意见箱,但没有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群众的意见石沉大海。
资料给定资料5
理论文章摘要:
少数党员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不讲理,习惯于发号施令;不愿接触群众,认为我是干部,群众有事自然会找上门来;不善于听取意见,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对工作没有指导性;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视群众的纯朴憨厚为愚笨,视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群众为“刁民”。有的干部,当群众向他反应情况时,不是耐心细致听取对方的陈述,甚至不让群众把话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把群众训斥一顿。结果是群众有话不敢说,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干群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
少数干部,不从实际出发,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更有甚者,借助手中的人权、事权、财权,干预非主观部门和其他所能影响到的领域的事务,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甚至非法利益。有的不愿意做思想教育工作,“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
有的干部工作中遇到问题,特别是一些棘手的问题,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职工群众中,作过细的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内在关系,从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而是盲目的拍脑袋定板。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拍板的方案即缺乏科学性,又不具有可操作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有的工作不深入,对基层实际情况调查了解不够,作决策时从来不认真听取群众的声音,习惯于下命令作指示;有的对待工作只求形式不求实绩,往往只是追求短期利益,而置群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有的工作时间,大都在开会,或者陪伴领导,很少过问工作事务,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该处理的工作拖延不处理,功利思想严重,有的不能从长远、大局角度想问题,做决策不认真调研,也不考虑长远,只注重表面而不考虑结果;有的不了解基层基本情况,或者掌握情况不准确,如对人口的发布、联系方式、群众诉求等不清楚。
有的与群众语言交流、思想交流少,加上自身廉洁自律意识不强,生活贪图享受,对群众冷暖安危置若罔闻,看不到群众的疾苦,听不到群众的呼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及时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依旧存在。一些干部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视领导为父母,把人民当奴仆。
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特别是对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存在误区或者模糊部份,甚至一知半解,以及在执行政策时走样,造成上访等问题,进而影响党委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力和形象、威信、口碑。有的不会说群众语言,不敢于与群众面对面。特别是在调解群众利益矛盾纠纷时,手足无措,如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环境整治等。无法将党的惠民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符合条件的每一个对象。
资料给定资料六资料1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民生服务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服务。只有准确及时的发现百姓需求,第一时间主动满足其需求的服务,才能赢得百姓的好评,这是检验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一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
资料2
中央党校专家指出,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想发展想升级,我国公共需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增长迅速,主题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
资料3
2011年,半月谈杂志社民意调查中心特别策划实施了“我需要的社会服务”大型调查。通过遍布全国的调查员队伍,在北京、上海、山西、湖北、甘肃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938份。 本次调查重点关注了百姓生活中真切可感的民生类社会管理服务。调查显示,超九成被访者认可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本次调查请被访者对当前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进行了打分(满分为100分),57%打出了81分~100分的高分,超九成(91%)被访者认可政府供给的社会服务(打分超过或等于60分),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平均打分为76.3分。 不同地区人群对社会服务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分别计算样本数50个以上的省份社会服务满意度得分,可以发现山东、上海和河南的分数位居前三位,甘肃和云南则勉强及格。总体上,东、中部地区的社会服务满意度高于西部地区,社会服务的理念和水平仍与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联系。
39%的被访者对“我们这里市场上提供的食品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提出了质疑,“我们还能吃什么”的叩问在毒奶粉、瘦肉精、香精包子被接连曝光的当下振聋发聩。
49%的被访者对“现在市场上粮油蔬菜等物价稳定”表示不认同,被访者对于抑制通胀(27.3%)和稳定物价(26.9%)的呼声非常强烈。
31%的被访者不同意“社会治安良好,极少听说社区内有打架斗殴、盗窃诈骗等社会治安事件”的表述,民众的社会安全感不高。
49%的被访者同意“我们这里的适龄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到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表述。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45%的被访者不同意“我们这里的中小学校教育水平没有很大差别,学生不需要择校”的判断
65%的被访者同意其“居住地周边不存在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业生产行为”,60%认同“居住地生活环境所受污染没有危及我们的健康”,1/5的被访者希望政府优化“三废垃圾处理”(20%),整治“居住环境污染”(16.7%)。
80%的受访者同意“我所在的社区(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服务站”的表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令人满意。到医院就诊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仍有6%的受访者对“如果生了病,我去医院看病就医很方便”表示“很不同意”。
总体上农业生产服务的满意度很高,但“我们居住地有农田水利设施,且维护良好”、“我能获得生产所需的各种农技服务”等项得分较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不能令人满意,农技服务供给能力有待增强。
水电暖供应受到了被访者的基本认可。但是北方的受访者有近三成(27%)不同意“我们当地暖气供应较好,极少有中断的情况”的说法,每年冬天供热中断、热力不足都会给一些家庭带来困扰。此外,还有不少受访者对自来水的水质存有疑虑,硬度、漂白剂使用等问题备受关注。
本次调查显示,民意表达机制本身是在多层次运作的:31.5%的被访者表示小区、村里事务曾进行过“公开讨论”,21%表示在政策法规制定时曾“征求公众意见”,16.2%表示当地政府或社区组织曾“召开听证会”。但是,70.3%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以上这些民意表达活动。这就要求社会构建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使得正常的利益博弈、利益纠纷能通过制度平台迅速化解。
本次调查显示,民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是“减轻医疗负担”(52.5%)、“解决或改善住房条件”(51.3%)以及“利益受损后维权”(41.5%)。
本次调查显示,提升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水平成为紧要问题。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出很大挑战。在传统的户籍管理之外,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不容回避。
资料4
社会专家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农村的重大事件中65%为侵占土地问题,中央党校专家说,政府应该在问题处于萌芽期就着手解决,以人为本,悉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百姓沟通,排解百姓的困难。
· 题干:
假定题本给定资料是领导要求你编辑的内参资料,为方便领导阅读,请在给定资料前加15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
·
概括全面、准确、言简意赅。
·
· 评分标准:
要点如下:
·
要点如下:
·
1、作风建设的意义
·
2、大部分党员能够密切联系群众
·
3、个别脱离人民群众现象
·
4、脱离群众的具体原因及影响
·
5、加强作风建设的方法
·
阅卷人具体操作细则:
·
以上每点2分,五点共10分;
·
答出作风建设给2分;
·
答出密切联系群众给1分,举例说明给1分;
·
答出脱离人民群众给2分;
·
答出具体原因的给1分,具体危害给1分;
·
答出加强作风建设具体方法的给2分。
·
· 参考答案
党的作风建设十分重要,大部分党员干部能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如沈浩、杨善洲等,个别党员出现了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原因有党员素养不高,缺乏民本意识,官本位思想浓重,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等,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这就需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基层开展大走访,调查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
· 题干:
请就【给定资料六】中民生服务调查情况,分析其所说明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性的意见。
·
分析准确;观点明确;200字左右。
·
· 评分标准:
要点如下:
·
要点如下:
·
1、民生类社会管理服务不足及表现
·
2、公共需求处在转型时期及特点
·
3、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矛盾
·
4、需求加强民生建设,解决民生需求
·
阅卷人具体操作细则:
·
第一条5分,答出民生类社会管理服务不足给3分,表现列举5条以上给1分,10条以上给2分,少于5条不给分;
·
后面三条每条3分,共9分;
·
答出公共需要处在转型期给2分,答出转型期特点给1分;
·
答出公共服务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不足的矛盾给3分;
·
答出加强民生建设,解决民生需求给3分。
·
· 参考答案
问题是社会管理服务不足,表现为食品安全问题、通胀和物价不稳定、社会治安案件频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卫生服务水平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不足、水电暖供应紧张、民意表达机制不顺畅、医疗负担重、住房条件差、流动人口管理薄弱、农村侵占土地问题。原因是转型期公共需求增长迅速、主题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公共服务供给跟不上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应该加强民生建设,及时发现并主动满足民生需求。
·
· 题干:
根据【给定资料五】归纳概括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其他三个主要方面表现。依据给定材料,谈谈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
·
用“在 ……上……群众”的表达形式,仿照例句:“在作风上脱离群众”
·
· 评分标准:
要点如下:
·
要点如下:
·
每一点3分,三点共9分
·
阅卷人具体操作细则:
·
内容上每一条2分,形式上每一条1分;内容分6分,句式分3分;
·
只要答出三个方面的内容每一条均给2分;
·
句式上不统一,每一条扣1分;
·
词语重复一次扣1分;
·
词性不统一,一次扣1分;
·
· 参考答案
在思想上轻视群众
·
在工作上远离群众
·
在行动上敷衍群众
·
· 题干:
参阅【给定资料二】,为xx市(或者xx县)代拟一份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通知。
·
1.只要写标题和正文;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合体;3.400字左右。
·
· 评分标准:
要点如下:
·
要点如下:
·
1、开展“大走访”活动的目的;
·
2、具体要求
·
3、活动的具体形式
·
阅卷人具体操作细则:
·
标题2分,内容分15分,结构分3分,卷面2分;
·
缺少标题扣2分;
·
不符合通知要求,结构凌乱,未分层次,给5分;
·
开展“大走访”的原因、要求和形式各部分分别5分,
·
卷面分2分;
·
· 参考答案
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的通知
·
为了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大走访”活动取得的成果,继续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人心,我市决定进一步开展“大走访”活动,现将具体活动内容通知如下:
·
一、开展“大走访”活动的具体要求
·
活动对象:市政机关干部、新提任科级以上干部、新招录的公务员。
·
时间要求:市政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一周时间,县政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半个月时间,新提任科级以上干部、新招录公务员每年至少用1个月时间。
·
二、开展“大走访”活动的具体形式
·
1、党政领导干部包干包片,对口帮助贫困村寨发展致富;
·
2、“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要进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实地走访调研,体察民情;
·
3、各级政府改进工作方式,利用现代网络,通过电视、政务微博、网络直播、党风廉政舆情在线、书记信箱等多种形式加强和基层群众的交流。
·
特此通知!
·
· 题干:
近期,《xx日报》拟开辟“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着力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专版。为此,该报邀请部分党员干部撰写文章,并附参考资料(题本中的给定资料)。根据领导要求,请你结合参考资料,以“权为民所用”为主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
·
1.自拟标题;2.观点正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论述深刻,有说服力;3.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语言流畅。不得照搬资料,不能写成对策建议性文章
·
· 评分标准:
要点如下:
·
一类文(36-45分)紧扣主题,以“权为民所用”为中心,论点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构完整,论证充分,结构紧凑,语言流畅。
·
二类文(24-35分)比较符合主题,能围绕“权为民所用”展开,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述,结构比较完整,逻辑比较严谨。
·
三类文(13-24分)基本符合主题,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论证不够充分,结构基本完整,逻辑基本严谨。
·
四类文(13分以下)不符合主题,偏离“权为民所用”中心,缺乏中心论点,文章烦烦而谈,空喊道理,结构不完整,写成以对策建议为主的文章,大量照抄照搬材料。
·
阅卷人具体操作细则:
·
1、阅卷先定档再定分。定档主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扣围绕“权为民所用”展开。理论和实践是否密切结合。
·
2、一类文主题思想明确为“权为民所用”,或者与该词语同义词,论证过程中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文章仅以“权为民所用”为中心,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证方式,思想不够深刻,论证不够充分,则为二类文;偏离“权为民所用”这一中心,基本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证不充分,结构不严谨,为三类文;四类文以对策或建议为主,照抄照搬材料。
·
3、文章应该从作风建设谈起,引出作风建设与执政为民关系,论述什么是执政为民、为什么要做到执政为民,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执政为民。
·
4、文章主体以对策和建议为主,直接划为三类文章以下;文章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直接划为三类文章以下。卷面潦草、大量涂改及勾画试卷直接划为三类文章以下。
·
5、缺少标题扣2分,不足或超出字数要求,每50字扣1分,总共不超过5分。
·
· 参考答案
由党的作风建设引发的思考
·
——论执政为民与群众路线
·
什么是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方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深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永葆党的事业基业长青。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思想,做到执政为民,执政为民的关键点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
·
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
坚持群众路线能够避免歪风邪气,这是执政为民的基础。个别党员脱离了人民群众,出现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问题,严重侵蚀了党的执政之基。根本原因在于脱离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深入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虚心接受群众批评,不断开展自我批评。经常走到镜子跟前,照照镜子,就能够刹住歪风邪气,保证风清气正。
·
坚持群众路线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这是执政为民的核心。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不断深入基层,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安徽省小岗村的沈浩书记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沈浩书记深入农村基层,同村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以对人民群众的忠诚和对美好乡村的热爱,抒写了当代基层干部的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话,在实际的工作中以人民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以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
·
坚持群众路线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的保障。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基层大走访活动就是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方式,中部某省规定领导干部包干到人,帮助农民致富;南方某省开展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等活动;党员干部进农村、进社会、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方法是坚持群众路线,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人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