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典型经验:搭好“五桥”建好“五家”
[导读] 街道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助力易地扶贫搬迁, 搭好“五桥”建好“五家”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落实,将志愿
街道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助力易地扶贫搬迁, 搭好“五桥”建好“五家”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落实,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一、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
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激发群众不 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政策宣讲。
成立移民宣讲志愿服务队,有义务移民宣讲员 23 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 7 支。
二是开展感恩教育。
组织移民群众参加移民夜校,开展了 3 期感党恩教育,播放爱国主义电影 5 场。
三是提升奉献意识。
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吸收移民群众志愿者 70 人,分批次参加小区治安巡逻、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
四是选树先进典型。
开展了好邻居、和睦好夫妻、教子好父母(好婆媳)、孝 顺好儿女、和谐卫生好家庭的“五好”文明创评活动,引导搬 迁群众争当好市民。
二、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围绕就业核心,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组织各类志愿宣讲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双语、消防、 刺绣、电工、厨师、挖掘机等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办技 能培训 31 期,培训移民 41007 人次;移民夜校已开展 5 期,培训移民 2000 余人次,实现移民群众培训再就业 880 名。
二是多举措推动创业就业。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为移民群众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 搭桥。杭州路社区开发智慧集市和各类商铺 94 个,实现移民群
众创业 150 户。积极推荐就业,主动对接市就业局,借力扶贫车间及其他本地企业,在街道辖区内开展招聘会,实现 200 余人就近上岗就业。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就业人数 229 人;
三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
疫情防控期间,组织返岗务工共 596 人,其中,省外 210人,省内 386 人。
三、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
汇聚各类力量,抱团开展困难帮扶、助学圆梦、健康助力、 爱心陪伴等暖心行动。
一是开展困难帮扶行动。
建立关怀关爱机制,建立工作台账,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 期入户了解其生活情况,为 30 位小朋友送去心愿礼物,为 200 余户有实际困难的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
二是开展助学圆梦行动。
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期对学生入学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 建立了社区—学校—家庭的三联动机制,助学圆梦 18 人。
三是开展健康助力行动。
定期联系医疗机构到社区内为辖区居民开展义诊,主动联 系妇联组织移民妇女开展优生筛查 21 对、两癌筛查 300 余人,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开展临时救助 8 户。
四是开展爱心陪伴行动。
建立志愿服务队 5 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 场次,服务群众 2000 余人次。开设四点半学校,常态化开展儿童之家活动, 与黔东南州电子科技学院大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五是开展农民工关爱行动。
积极协调市信访联席会、业主方、施工方,解决拖欠农民 工工资 30 余万元。
四、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
创新“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 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创建平安和谐社区。
一是强化法制宣传。
通过开展宣讲会、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形式,发放法制宣 传资料 2 万余份,扫黑除恶宣传册、宣传单 4 万余份。联合市司法、市公安、市禁毒办、市交警队、市消防队等部门开展法 制宣讲活动 8 次,开展专题会议 10 次。与市反恐办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反恐演习 1 次。
二是联调处理纠纷。
联合社区居委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定期不定期集中排 查化解矛盾纠纷。共调解劳动争议、化解邻里纠纷、家庭婚姻 矛盾 4 起。
三是引导居民自治。
充分发挥巡防队员专业力量,在社区主要道路穿插巡逻。 组织扶贫公岗 60 人成立治安巡逻队。发动治安治保积极分子群防群治力量,38 名网格员、46 名楼栋长参与辖区巡防,共妥善解决突发事件 3 起。
五、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尽快融 入城市新生活。
一是提升文明形象。
以创文工作引领,积极引起群众参与创文、支持创文,争 当文明人。
二是推动移风易俗。
在社区内开展市民意识培训班和宣传引导工作,引导移民群众适应城市生活,摒弃不良陋习。
三是提升文化素质。
围绕文化素质、技能提升、生活礼仪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 移民夜校 5 期,双培活动 20 余期。
四是开展文体活动。
成立 5 支文艺队伍和 4 支篮球队伍,常态化开展文体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电子版可添加国培教育客服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