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教育

国培教育,公务员培训,事业单位

今天是:

新时代文明实践 典型经验:三个统筹打造高质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

信息来源:作者:点击率:日期:2020-11-09 08:30:24

[导读]   自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部署要求,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弘扬时代新风、培育

   自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部署要求,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时代新人为具体目标,以“全省示范、全国一流”为工作定位, 创新实践路径,打造工作品牌,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30×50”百姓名嘴孵化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创新案例”。文明实践助力抗“疫”、移风易俗“四树五禁”、全国首创文明实践日历等经验做法全省放样,全国有影响。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中央文明网、中央文明办文明实践公众号、 学习强国等三十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先后 500 多次报道特色做法。

  一、统筹实践阵地建设,形成整体联动覆盖城乡的强大体系

  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发挥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作用,盘活各级各类资源,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矩阵,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 到哪里。

  1. 强化纵向到底,构建层级实践矩阵。

  明确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组织体系和功能定位, 下好全域文明实践“一盘棋”。实践中心作为“最强大脑”进行顶层设计,精心打造“中央厨房”,出台运行制度,压实层级管理机制。17 个实践所注重承上启下,激活区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各类主题广场等资源,旗帜鲜明亮出“我们的阵地”,精准派送“四季套餐”420 余份,形成“一域一特”。231 个实践站因地制宜, 在固化“六大规定动作”中传思想、做志愿、育文明,常态速递“营养快线”923 份,形成“一站一品”。5000 多个文明实践点打造“10 分钟志愿服务圈”,组织实施“家家到、户户暖” 行动,开展微小型活动 2000 多场,做好群众喜爱的“家常菜品”,将创新理论讲到田头,暖心服务送到心头。

  2. 强化横向到边,构建内外联动体系。

  今年,在五大平台基础上,新增法律服务、健康促进、扶贫帮困三大平台。八大服务平台聚合相关部门专业资源,用活公共服务资源,传授培训志愿者专业技能,面向社会开展专业性、示范性、孵化性的志愿活动。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 更好地指导服务基层开展活动。吸纳“福缘”、义工联等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形成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群众、社会公益组织三方参与、三方联动、三方提升的志愿服务新局面。80 多个部门结合“村居吹哨、部门报到”“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项目,将志愿服务横向延伸至校园、军营、网络、部门企业、 田间地头等群众聚集地,建成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阵地。

  3. 强化合纵连横,构建智慧管理格局。

  依托文明实践“云平台”指挥中心,开展“云端”直播, 将理论送到“心上”、文艺送到“耳边”、技能送到“指尖”。 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宣传思想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推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协同一体运行,构建出实时指挥,全程跟踪、互联互通的智慧管理格局。按照工作导图,每日专人值班,督促各级文明实践组织,常态化组织开展网上志愿服务、圆梦微心愿等活动。把“云平台”打造成线上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云端”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同步开展网上文明实践活动 14000 多次,志愿者活跃率达 100%。

  二、统筹志愿活动开展,形成新思想引领新发展的强大活力

  坚持文明实践与市委中心工作高度结合、深度融合、紧密配合,为推动破“疫”复苏,夺取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双胜 利”,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1. 开展“燎原”宣讲,放大创新理论引领力。

  实施“30×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组织 1500 多名理论宣讲志愿者,围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打好脱贫攻坚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和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息息

  相关的话题,开展进企业、进庭院等“七进”式燎原宣讲 5000 多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儿,说老百姓关心的事儿,讲老百姓愿意听的理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群众之间产生更多的融入感、亲切感、共鸣感。充分释放 231 个村(居)“红色大喇叭”“空中”辐射功能,实施“板凳课堂”、小蚂蚁宣讲团、“庭院微聊会”、“青学社”等 20 多个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坚持理论宣讲“大众化”与“化大众” 相结合,让群众当好家乡“播音员”“宣讲员”,将党的方针转化为鲜活案例,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用小案例展现大蓝图, 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增强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 突出“套餐”派送,激发中心大局战斗力。

  将文明实践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鲜活力、生命力。组织近千名“土专家” “田秀才”,深入村组开展技能辅导,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231 个实践站采取“村营合作社+种植+农技”模式,加大先进技能引入,拉长农民致富链条。打造“文旅+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乐百年小镇、龙湖山庄等,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深入企业、建筑工地等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服务企业科技行”项目,将思想、文艺、温暖等“套餐”派送到群众身边,把文明实践站点打造成项目招商“前沿哨”,聚贤聚能“强磁场”,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等入驻,为建设“产业高地 幸福之城”凝聚磅礴伟力。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 544.2 亿元,增长 3.8%,增幅南通第一。

  3. 用活“五单”闭环,提升为民服务凝聚力。

  围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圆单”,群众“评单”“五单”闭环模式,将网上“云服务”与网下志愿行动相融合,把准民意“经脉络”,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精准化、常态化。群众通过网上平台发布微心愿 2290 条,实现率 98%。开展“春风送暖书记行”活动,市委书记顾国标率先以普通志愿者身份深入困难家庭做志愿、圆心愿。240 多名实践所站长紧跟上,把党的声音、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坎上。开展“助残脱贫奔小康”活动,市长于立忠统筹协调,联袂各文明实践 单位为全市 7300 多名残疾人实施“希望、造福、安居”三大工程。开展“情暖学子,放飞梦想”活动,发动社会力量,累计 筹集助学款 89.4 万元,为 249 名贫困学子提供学业帮扶。组织全市 1835 名医护志愿者深入全市 2 万户家庭开展健康咨询、免费体检等,满足群众对“更好的医疗”需求。

  三、统筹文明乡风打造,形成致力乡村治理的强大支撑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持续不断地通过文 明实践推进乡村治理,切实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 化素养,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1. 自治为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发挥文明实践点就在群众身边的优势,干群携手治理,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实施“四清四化”工程,保障乡村“生态之美”。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结合乡土习俗,制定村规民约, 将移风易俗“四树五禁”纳入其中,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诸事俭办,涵养乡村“文明之美”。发挥乡贤、“五老”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组织他们当好扶贫帮困“服务员”、呵护家园“巡逻员”、邻里矛盾“调解员”, 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全市各文明实践所站点建立议事室,在“喝茶聊天议事”中,架起干群连心桥,构建乡村“自治之美”。

  2. 法治为纲,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

  实施“主体+站点”阵地建设“全延伸”行动,构建全市半 小时“法律服务圈”。建设法律服务平台,以德法实践基地、 法治文化园、清廉园等为依托,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镇村、企 业、机关、学校延伸,同时新增普法氛围营造点 720 多个。实施“法润民生”“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美好生活,法典相 伴”等项目,形成全市法治文化阵地“一品牌多系列”的发展 格局。组织法治志愿者送法进企业 300 多次,送法进社区 400多次,送法进网络 3000 多次,提升了法治文化渗透力和感召力, 实现普法知识“到村、入户、见人、走心”。

  3. 德治为魂,建成乡村治理“朋友圈”。

  坚持把加强道德涵养作为社会治理关键点,准确把握普通群众的生活特点和心理需求,以业缘、地缘、趣缘、技缘等为依托,建设群众守望互助朋友圈 1000 多个。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组织辖区文艺能人、民间艺人,把“文明新风16 讲”融入水乡号子、挑花担、罗汉龙等各类精彩文艺曲目中, 实现文艺润泽,引导广大群众在实践参与中培育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常态化开展“树、讲、演”特色活动,打造放大好人效应。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培育家庭美德。制定《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奖励帮扶和礼遇实施办法》,发挥中国好人典型作用,让有德者感受温暖,让争当好人成为自觉价值追求,培育个人品德。

 

电子版可添加国培教育客服免费领取 

 

微信图片_20171231001042.jpg

皖ICP备17001778号 -1Copyright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