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晨读-校园APP管理
[导读] 禁止有害 APP 进校园须建立长效机制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 APP 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
禁止有害 APP 进校园须建立长效机制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 APP 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 APP。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 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 卸载 APP,取消关注有关微信公众号,坚决杜绝有害 APP 侵蚀校园。
此次下发的《通知》,明确了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对进校园的APP 的审查与监管责任。而要让学生免遭有害APP 的侵蚀,还需要加强对违法违规 APP 的整顿、查处,以及要求父母尽到监护职责,以此建立完整的监管、审查、监护链条,形成使用健康 APP 的长效机制。
被舆论质疑的 APP 进校园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毒”;二是“泛滥”;三是“无监护”。“有毒”指有的 APP 本身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其背后的问题是,有关部门对 APP 开发、运营商监管不力;“泛滥”是指 APP 名目繁多、鱼龙混杂,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教育信息化为名大举进入校园,学生下载使用的 APP 很多,其背后的问题是, 学校给各类APP 进校园开绿灯,没有严格审查 APP 的内容,有的学校还和 APP 运营商存在利益输送关系;“无监护”是指学生在使用 APP时,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学校也不查看 APP 更新,有的 APP 运营商盯着这一漏洞,用低俗内容引诱学生在使用学习 APP 时花钱玩游戏,学生表面上在用 APP 学习,实际却在 APP 上玩游戏。
针对以上问题,不是对 APP 一刀切,全部禁止进校园,而需要建立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这次下发的《通知》也明确,要逐步建立学习类APP 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教育”,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作用。而要建立长效机制,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监管机制、审查机制、监护机制。
监管学习类APP 的难点在于,有的学习类 APP 名义上是学习,但实质是游戏,以绕过对游戏经营的监管。因为教育培训和游戏运营的监管主体是不同的,因此,要严查以学习为名实为游戏的 APP,要区分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适度地玩益智游戏与以学习为由头、主体是游戏的差别。这就需要在对学习类 APP 进行监管时组成专家委员会, 审查APP 中的内容。
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选择使用 APP,而不是不管有无实际用处,都用使用 APP 来显示教育信息化,这才能避免校园 APP 过多过滥。《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 APP 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 APP 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该发挥学科教师的作用,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对 APP 所能发挥的教育、管理作用进行专业论证。这其实是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实行教育为本的管理和评价,完全从提高教育质量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不是盲目的一哄而上,也非一声令下的一刀切。
这次《通知》主要针对如何禁止有害 APP 进校园,强调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的责任,而家长的作用也不可或缺。这包括两方面: 一是学校在推荐学生使用 APP 时,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审议、同意,让家长知晓学生使用 APP 的情况,并告诉家长应该履行的监护责任;二是家长在学生使用 APP 时,要切实尽到监护责任,及时查看APP 的内容更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 APP 的习惯。(via 人民网)
把校园 APP 管起来,不能只盯着老师
新年伊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 APP 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通知要求,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
一件事情惊动了教育部,新年伊始就发文,一方面表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不出手是不行了。相关通知不长,但措辞严厉,从要求立即全面排查,到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再到建立日常监管和长效机制都一一涉及, 更说明APP 进校园已是乱象丛生,不仅必须当回事,而且要站在建章立制的高度加以遏制。
现实也是如此。眼下,除了那些校外培训机构会使用 APP 报名、授课,校园内也有各种各样的 APP,令人目不暇接。学校自己的 APP 不说了,有些学校还有提交作业的 APP、成绩查询 APP。这其中,有些APP 还含有收费功能或所谓服务升级功能,家长需要付费才能打开某项功能。这就让人疲于应付了。
通过教育部文件也可发现,这些进校园的 APP 既包括了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等内容及链接的 APP,也包括了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 APP,前者的危害无须多说,后者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如果任由各类APP 在校园内畅行无阻、泛滥成灾,则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免受到影响和冲击。
不过也要看到,APP 进校园有很多渠道,而不光是经由老师的推荐介绍。事实上,老师也可能是 APP 推广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师如果擅自向学生推广具有牟利性质的 APP, 也就涉嫌违反师德师风,很可能面临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处分。可 以相信,多数老师不会因小失大,为此宁愿冒着受处分甚至丢了饭碗 的风险。
换句话说,许多进校园的APP,哪怕是经由老师推广,背后往往也会有学校的意志,甚至不排除就是有关部门直接下达指令,要求学校推广的。所以,要把进校园的 APP 管起来,不能只盯着老师,而要看到这背后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学校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链条,只有斩断相关利益链,才不会让学生、老师和家长苦不堪言。
教育部文件指出,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 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 APP。老师不得随意,学校和有关部门自然也不能随便“审查同意”,否则这个部门那个部门都要求学校推广 APP, 或者学校基于这样那样的理由,频繁推广 APP,到头来各类 APP 仍然会在校园里泛滥成灾,而老师反倒成了“背锅”的人。这也是极其不 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相关部门先管住自己,才能更好地管住学校, 老师也才不敢搭便车。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 APP 都是不好的。如今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化, 利用APP 教学等科技手段解决了许多教育上的难点、痛点,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关键就在于要坚决防止有害 APP 进校园,同时发挥好教学类APP 的优势,使得 APP 与教育相得益彰。就此而言,教育主管部门这时候出手,对进校园的 APP 进行规范约束,正当其时。
(via 人民网)
国培视角:互联网时代,孩子们最大的幸运是可以凭借极低的成本, 获得最新、最丰富、最有趣的知识;最大的风险在于各类 APP 鱼龙混杂,经常会有防不胜防的陷阱,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们,过早接触不良信息,会对他们的学业乃至人生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教育部的要求是对当前 APP 乱象的规范,是对“互联网+教育”这个新业态新模式的保护。但这项工作绝不是老师一己之力便能完成,有关部门要加强审核,学校要严格把关,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不能缺席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要及时关心发现并适当引导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亲自试用孩子们喜欢的APP,以实际行动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
- 上一篇:每日晨读-举报奖2毛
- 下一篇:每日晨读-保健迷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