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江苏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导读]考题:初中历史《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历史《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如来佛、
考题:初中历史《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如来佛、观音菩萨以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知道他们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吗?这些宗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出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并提问:佛教在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的教义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
(二)道教的兴起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看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是道教尊奉的人物。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教义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道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三)盛行的原因
教师展示白马寺、四大佛教圣地和四大道教圣地的图片,并提问: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发展如何?为什么它们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
作业:课下搜集有关佛教和道教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学科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心性论、人生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都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
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朝和唐朝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
2.请你说说历史课堂中教学方法有哪些?【教学实施类】
【参考答案】
第一类基于讲授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以及图示教学法。
第二类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情景实践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
考题:初中历史《张骞通西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张骞通西域》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水果:葡萄和石榴,并提问:你吃过这些水果吗?你知道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吗?它们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西域的地理概念
教师展示地图,询问西域具体在哪呢?与学生一起看图,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学生观察地图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二)张骞通西域
1.两次出使西域
课件出示“招贤令”,提问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张骞共出使了几次西域?两次出使的情况怎样呢?请同学们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成果,并填写表格。
2.张骞的精神
教师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引导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的艰险。
学生思考回答: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思考,教师总结: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忠于祖国等。
3.影响
教师出示PPT,提问汉朝和西域各国的频繁往来给彼此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小组讨论结束,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结合上节课内容,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意义。
作业:搜集材料,设计以“张骞通西域以及开通丝绸之路”为主体的板报,并评比。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评价丝绸之路?【学科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汉朝的兴盛。此外,它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更好地加以利用。
2.你引导学生如何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类】
【参考答案】
(1)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历史人物,全面的了解历史人物。讲述人物的具体事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衣着打扮等,塑造出生动的形象。这样会使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更加客观、准确。
(2)褒贬功过。在建构人物形象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物的功过是非,做出正确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的本质。评价历史人物,可以采用“寓论于史”的方法,把对人物的褒贬寓于史实的叙述中,也可以在叙事完毕后,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一下,给他一个评语。
考题: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国际歌》,并提问: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简单阐释国际歌的意义,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英国宪章运动的起因
教师展示“卢德运动”的图片,提问: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工人要摧毁机器?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后得出。
(二)宪章运动的中心内容
教师引导并提问:为什么把这次英国的工人运动叫做宪章运动?学生阅读教材得出。
教师播放英国宪章运动的视频,并提问:这次运动的斗争形式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次工人运动采用了罢工和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形式。教师适时展示图片《宪章运动中的群众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史实。之后教师展示《人民宪章》的内容,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这次运动的斗争形式是什么?它的中心要求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宪章运动的中心要求是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三)英国宪章运动的性质
教师展示法国里昂工人运动的口号,请学生结合卢德运动思考:这次工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参与人数和提出的要求两方面来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分析并总结:这次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收集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运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一下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公社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1)目标性原则
根据并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以使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思想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认识。
(3)精选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有多种多样,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选取反映历史真实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
(4)可行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资源必须易于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并且省时、有效。
考题:初中历史《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左宗棠收复新疆》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古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提问:这首诗中说的大将是谁?
学生回答大将为左宗棠。之后教师设疑:左宗棠是怎样一步步收复的新疆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塞防”“海防”之争
教师展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有关材料,使学生对其侵略新疆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中国边疆危机,当时朝臣李鸿章和左宗棠出现了什么争议?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得出:李鸿章注重东南沿海边防,弃西北塞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收复新疆。
教师总结: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争论其实实际上是“海防”、“塞防”的争论,左宗棠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因此,左宗棠的建议获得了朝野赞扬,清政府下定决心收复新疆。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
教师课件展示收复新疆的进军地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
学生自主总结,之后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分享,锻炼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为收复新疆制定了分三路进军,“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打开南疆的门户,紧接着挺进南疆,收复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三)收复新疆的意义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对内和对外等角度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分析并总结:收复新疆保卫了祖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祖国的安全;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创作图示,加深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的认识。
作业:找一找有关左宗棠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塞防”“海防”之争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
三、收复新疆的意义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2.请你说说日常的备课工作应该包括哪些环节?【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备课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教师实现授课环节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备课工作应该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步:备教材。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质量、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必须做到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熟稔,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只有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后,才会有明确的导向性,才能确保做好教学工作。
第二步:备教法。教法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首先考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针对难易程度来决定教法,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可以给予简单引导,或者让学生自行消化:遇到有难度的内容,教师应找准关键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思路分析,进而掌握知识。
第三步:备学生。备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气质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在备课时设身处地考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划分教学对象,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考题:初中历史《忽必烈建立元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忽必烈建立元朝》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师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这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呢?教师引导,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元的建立
教师提问:元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呢?借助PPT展示动态地图,演示元朝建立及统一全国的过程,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二)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
教师提问:忽必烈将如何统治全国呢?
教师从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中外交往方面设计表格,让学生利用表格并通过小组自学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表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在PPT上展示完整的内容。突出强调马可·波罗的故事,认识到中外的和平交往有利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行省制度
教师课件展示《元朝疆域》图,并提问: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朝代,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自读课本找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接着设置“畅所欲言”小活动,请学生就“台湾和西藏在元朝版图内”这一历史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议论之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行省制度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进行自由交流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学生课下制作民族关系的手抄报,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评价元朝的统一?【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总之,元朝的统一使疆域扩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是,元朝的统一是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
2.为什么你要设置“畅所欲言”的小活动?【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首先,新课改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那么本堂课我采取“畅所欲言”的小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本堂课中。
其次,由于当今台湾和西藏问题是比较热的时事问题,在课堂中设置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特别关注时事热点,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裂祖国的行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综上,本堂课我设置这样的活动是结合新课改和学生实际情况共同决定的。
考题:初中历史《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播放印度电影《章西女皇》中有关章西女王抗英的片段,请学生边看边思考:1.视频中提到了哪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2.视频描述的是哪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知道印度为什么会爆发大起义吗?这个事件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
教师继续提问:作为英国最看重的殖民地,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9世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结果如何?
教师展示有关英国殖民掠夺的材料,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高压统治政策激化了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终于导致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起义的时间特点等,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
教师展示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指导学生读图《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讲解起义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特点。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概括,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2.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与勇气。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作业:对比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简单谈谈英国的印度殖民地和北美殖民地有什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第一:殖民程度不同,对于印度,英国的政策更加严酷暴利,而对北美则相对宽松。
第二:殖民制度不同,前者是封建性的,后者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
第三:殖民的管理不同,前者前期是归东印度公司所辖,后来归英王直接管理,而北美则一直是归英王管辖。
第四:殖民者政治机构不同,前者保留当地的管理制度和行政机关,后者则主要采取同英国国内相似的机构设置,设有议会。
2.谈谈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意义。【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形成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
其次,形成历史概念是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重要关键。
最后,形成历史概念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考题:高中历史《红军长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历史《红军长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对老红军的采访视频,师生共同观看,通过老红军的视角感受长征。
学生畅谈感想,之后教师提问:长征是如何开始的?又经历了哪些艰难的历程?从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背景
教师提问: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的?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总结。
学生发表各自看法,教师总结: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本原因是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二)过程
1.长征历程
教师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示意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示意图归纳整理红军长征的历程。
之后师生共同总结长征经历时间及重要的战役。
2.遵义会议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明确军事上是辨明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领导,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强调遵义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意义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要求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并发表观点,之后师生共同归纳:①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③革命新局面开始。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阅读一本关于长征的回忆录。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说一说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1)明确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运用网络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的整体目标,然后考虑怎样利用网络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
(2)突出重点
(3)综合使用:历史教学通常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网络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其他教学方式配合使用。网络教学应该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4)学生为主体: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5)教师引导:在教学中,技术越先进,手段越新颖,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越重要。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新技术和手段,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条件和情景中学习。
考题:高中历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历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的讲话材料,请学生思考:世界格局在20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联系旧知回答,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日本经济的崛起
教师出示图片:第一组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第二组是1945年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的情景和东京夜景图,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到日本经济崛起的变化。
(二)崛起的原因
教师出示“战后初期美国援助日本的物资”的图片、日本国内发展经济的史料、日本重视教育的材料,请学生思考日本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联系旧知,结合材料以及课文内容,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之后教师总结,外因包括:(1)美国的扶植;(2)朝鲜战争提供经济发展契机。内因包括:(1)二战后,日本进行民主改革;(2)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三)影响
教师出示“日本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表现”的相关材料,并提问:日本的崛起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总结:(1)进一步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以板书为线索进行总结。
作业:请学生反思日本经济崛起与追求政治大国策略的利弊,撰写一篇采访提纲,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阐述多极化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学科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欧洲的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日本的崛起。
2.说一说你是怎样突破本节课难点的?【教学实施类】
【参考答案】
首先,本节课的难点为日本崛起的影响。
其次,为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直观地感知了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之后,我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了日本崛起的原因,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又给学生展示了日本崛起影响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学生会对日本崛起的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样就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