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典型经验:深化文明村镇创建 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导读] 近年来,我市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工作为抓手, 注重内涵提升,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动乡村文明行动由 “景美”向“德美”延伸,&ldq
近年来,我市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工作为抓手, 注重内涵提升,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动乡村文明行动由 “景美”向“德美”延伸,“面子”与“里子”并进,换“新 妆”与换“新风”共融,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一、坚持造“全景”而不搞“盆景”,以战略的统筹的眼量科学谋划乡村文明行动
一是一次规划、稳步实施。
按照 2015 年制定的“美丽乡村”五年打造计划,因村而异,循序铺开、梯次推进,截至 2019 年,共打造美丽乡村 643 个,全市 9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标准,预计到今年年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二是整合资金,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建立并完善了“一揽子”资金统筹投入机制,整合全市所 有涉农资金,通过市镇财政补助一部分,村里自筹一部分,社 会捐助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分渠道统筹资金集约投入, 2019 年每个示范村庄投入涉农财政资金 20 万元,有效保障乡村文明行动工作持续推进。
三是加强督导考核,强力推进。
成立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指挥部,书记、市长担任“双组 长”,市委副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明确各镇街区党委书记为 第一责任人。把乡村文明行动工作纳入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 核和“惠民利群”实事,将工作目标量化、细化、指标化,每 两周调度一次,每半年组织一次各镇街区现场观摩,现场评议 打分,排序通报,同时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加强督 导,真正让乡村文明行动落实、落地、落细,打造成为群众满 意工程。
二、坚持既要“美景”更要“美德”,促进农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相融共生
一是推进环卫一体化。
建立村镇两级保洁队伍 750 支,配备保洁员 2700 多名,以覆盖半径划定服务区域,建立起“村收集、镇压缩、市处理” 的规范化、网格化、常态化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垃圾日 产日清,从根本上解决了镇村卫生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二是推进移风易俗。
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制定了《我市村规民约》,下发了“移风易俗 倡树新风”倡议书和《我市农村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实现了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村健全、婚丧嫁娶制度纳入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 推广村级祠堂、红白事多功能厅和“流动酒席”,全市 80%以上的村庄建起“红白事多功能厅”。对红白理事会成员上榜公示, 定期组织专项培训,推动理事会人员固定化、专业化,办事流程简便化、规范化。
三是创新用活四德榜。
层层选树身边典型,评选各级道德模范和“好媳妇好婆婆” 等先进典型 5900 余人。不拘一格建设“四德榜”,镇村倡导什么就在镇村表彰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榜上表彰这方面的典型。目前“四德榜”建成率达到 100%,近 4000 名红白理事会成员、移风易俗典型上榜表彰,累计表彰各类先进 41.6 万人次,上榜人数占村庄总人口数的 70%以上。
四是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监督作用。
在交通主干道,以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行动和移风易俗 为主要内容,打造提升乡村文明示范路 230 公里,建设大型公益广告 80 处、小型公益广告 390 处、景观小品 163 个,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熏陶。
三、坚持既完善“场所”又丰富“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
在对全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基础设 施实施提档升级的基础上,以打造特色品牌为主线,制定《我 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意见》,高标准打造我市级新 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 个镇街被列为试点镇街,目前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 50%以上,预计年底建成 80%以上,以“派单+ 点单”“会场+现场”“线上线下”等方式整合全市资源,组织 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土文化人才、产业带头人等围绕 理论政策宣讲、人文关怀、技能培训、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开 展相关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农村扎根落地,打通宣 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实现“道德教育村村有”。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让群众经常性接受文化熏陶。在村庄 主干路临街墙壁、文体广场等位置绘制文化墙 20 余万平方米。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帮助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改进生 活方式、提升文明素质。围绕困难群众所急所需,开展“四关 爱”志愿帮扶活动,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温暖。
三是实现“文化活动村村有”。
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经费、有器材、有带头人的“五 个一”工作标准,在农村大力实施“文化活动村村有工程”, 确保群众文化生活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成效。持续开 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送歌舞下乡 200 场以上,送电影下乡 8784 场,举办全民健身、文明创建、文化展示活动百余场次,参与群众 10 余万人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汇聚合力、增添动力。
电子版可添加国培教育客服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