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省考面试热点--“微更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导读] 南京日报推出“老城微更新,品质大提升”栏目,探讨城市建设如何通过对老城区既有空间的微更新、微改造,让更多市民共享宜居生活。栏目第一篇报道了南京市老城里
南京日报推出“老城微更新,品质大提升”栏目,探讨城市建设如何通过对老城区既有空间的微更新、微改造,让更多市民共享宜居生活。栏目第一篇报道了南京市老城里的“海绵”建设情况。
城市发展过程中,老城区在民生、环境、功能、服务等方面原有的优势逐渐变成了短板,如何把这些短板补齐、缩小新老城区之间的差距,体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比如,老城“海绵”建设在“协调”之外至少还涉及创新、绿色等发展理念。可以说,“老城微更新”是在城市治理实践中检验新发展理念的一块“试金石”。
“老城微更新”有多种形式,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通过为民解忧来实现城市发展的平衡与协调。这并不容易。像南京的“海绵”就基本集中在南部新城、江北新区和保障房片区等新建区,在老城区比较难推进。新建城区像在白纸上作画,老城更新更像是对既成画作进行调整、精修,又往往受到空间、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进行大拆大建。所以,老城不止“海绵”难植,在城市更新改造相关的诸多项目中都容易变成“硬骨头”。
很多问题确实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但要看到,一来,困难不会因为逃避而自动消失,二来,不管困难在否,项目做或不做、好好做或随便做,毕竟不一样。譬如海绵城市理论上要达到“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功能,目前南京老城一些小区在改造中仅实现了渗、滞、排的功能,暂时不够理想,但总比植“海绵”之前好多了。
当然,“老城微更新”的标准应当远超这些。在老城已经成为短板且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一般性的修补、更新,显然无法满足老城补短板的需求。要真正缩小新老城区之间的差距,必须通过高标准的老城更新、微更新来为有限的空间“增亩产”“提质量”,用精品项目赢得“后发优势”。精品来自精巧构思的规划、精雕细琢的建设、精益求精的管理,要综合运用市场、科技、社会等力量的支撑。
当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相关探索,“微更新”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把某个角落改造成花园,而拓展了更多可能性。如北京在老城胡同中进行社区营造实验,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微更新”既是空间改造,也可以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例如,上海有个“阿拉夜市”,就是把居民活动中心的阳台打造成为有烟火气的居民社交平台。本质上说,城市更新、微更新都是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的和归宿的,这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也需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中开拓思路,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路径。
城市更新、微更新都没有完成时,源源不断的创新将会起到长期“维保”的作用,而南京正是一座以创新闻名的城市。可以预期,假以时日,老城植“海绵”会做得更好,其他微更新项目也一样。通过它们,我们会遇见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