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安徽公务员面试:走出面试常见误区
[导读] 随着公考面试的日臻成熟,考察的题目不断创新,考官的评判标准也在悄然
随着公考面试的日臻成熟,考察的题目不断创新,考官的评判标准也在悄然变化,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紧跟新形势。然而,有一大批考生对公考面试仍然无知或停留在过去的认识,因此产生了一些错误。这里,国培教育为广大考生总结了关于面试的四大误区,帮助广大考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误区一:严格划分题型
理由一:诚然,以往划分题型是为了帮助考生快速的形成答题思路,但实际上,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因为考官那里从来就没有题型这一说法,有的只是对九大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等)的考察。研究真题发现:一道题目往往不只考察一种测评要素,而是多种测评要素一起考察,特别是在“反培训”的大背景下,命题人在命题时会特别注意这一点。比如山东曾经出现这样一道题:你平时喜欢跟人聊天吗?你都是怎么跟别人聊天的?许多同学在看到这题时,瞬间就懵了,无从下手,因为无法划分题型,看起来像所谓的“人际关系题型”,但仔细一看,发现里面没有人际间的冲突要处理,之前学的人际关系题的答题思路也就用不上。其实,这道题同时考到了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按照划分题型来答题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考生要做的便是记住九大测评要素,把每一种测评要素内涵真正理解透彻,方能应对任何题目。
误区二:一味求全
理由二:许多考生认为只要将每个题目的方方面面都答到,考官便无理由不给高分。当然,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太可行。因为公考面试时的思考时间和作答时间都很短,短短几分钟便能说出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难度极大。而且考官的感受告诉我们,往往一个考生说得面面俱到反而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这里提醒各位考生,以往的那种“原因说两点、影响说两点、对策说两点”或者“事前说三点、事中说三点、事后说三点”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了。科学的做法是认真审题,判断题目及命题人的测查重点在哪里,把重点内容说出来且说明白,那些次要的、不是亮点的可去掉。
误区三:追求官话套话
理由三: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话语体系,公务员也不例外,也就是官话。因此,许多同学答题时追求官话,以求引起考官的共鸣,但在实际操作时却经常使用不当结果适得其反。比如,考生无论说到什么问题最后都联系到“科学发展观”或“为人民服务“,甚至在一道题目里反复引用多个国家领导人的名言。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考官感觉牵强、浮夸等。在这里,建议考生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官话,但在面试中要慎用,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让官话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误区三:渴望对答如流
理由三:为了凸显严密、快速的思维能力,许多考生希望回答问题对答如流、滴水不漏。但却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面试是一种交流。仔细想想,便不难理解,我们在日常交流时,是不会刻意追求对答如流的,反而需要适当的沉思或者顿停,那么面试也是如此。如果一味追求对答如流,会让考官神经紧绷,跟不上考生说话的速度,那就意味着考生所说的许多信息没有真正传递到考官的耳朵里。况且对答如流需要快速的思考能力及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很难做到。在这里,建议考生在面试时要保持正常的交流习惯,在答题时可以适当停顿或沉思,只要整体逻辑是连贯的即可。
误区四:必须正装
理由四:不错,公考面试是一个正式的场合,为了突出这一特性,考生着装需要规范,但许多考生错误的理解为着正装。在前几年,这样的做法或许能加分,但近几年考官反映:所有考生都着正装,一天下来仿佛只见过一个人。大部分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着正装,突然面试时穿正装会显得非常不自然,而且也会淹没自身的一些特质。在这里,建议广大考生认真阅读面试通知上对服装的要求,凡是没有特别规定,就不用准备正装。当然,着装也不能过于随意,要求端庄、大方、得体。
除了以上常见的四大误区以外,个别考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其他误区。比如在“反模式化“的今天,个别考生还在渴望模板,个别培训结构也还在提供所谓的“模板”,殊不知模板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低分。在这里,国培教育希望广大考生认真备考面试,避免陷入误区而不自知!
安徽各地级市公务员考试群 | |||
合肥 | 芜湖 | 蚌埠 | 淮南 |
安庆 | 铜陵 | 淮北 | 马鞍山 |
黄山 | 滁州 | 阜阳 | 宿州 |
宣城 | 池州 | 亳州 | 六安 |
安徽公务员考试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