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省考面试热点:“多地慈善机构婉拒老人捐赠”多维解读
[导读] 2月12日,黑龙江双鸭山市一位80岁的老人找到当地公安部门,拿出自己的存折,想为防控做点贡献。考虑到她的年龄和生活实际,工作人员感谢了她,并且婉拒了捐款。山东省桓台
2月12日,黑龙江双鸭山市一位80岁的老人找到当地公安部门,拿出自己的存折,想为防控做点贡献。考虑到她的年龄和生活实际,工作人员感谢了她,并且婉拒了捐款。山东省桓台县一名87岁的孤寡老人到村委会捐款,被工作人员劝回。对于老人捐款,一些地方已经明确给出了态度,比如,对老人捐款尽可能劝拦,将已经收到的款项退还给老人及其家属等。
一、多维解读:
1.婉拒是人性化保护
捐款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群众积极捐款是好事,作为接受公众捐款的慈善机构,不但不应拒绝公民的捐款,去劝剥夺公民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权利,相反应当高兴积极接纳捐款。不过,慈善机构根据老人实际情况,婉拒老人裸捐,这种“剥夺”老人捐款权利的行为,不但不是乱作为,相反是一种人性化的保护,比起只要是捐款就接纳的行为来说更值得可贵。
2.顾及实际,拒绝盲目
公众参与慈善的精神显然是好的,捐献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现状适度捐献,绝对不能以牺牲和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更不能因为帮助了他人而让自己沦为需要被帮助的人,如此实际上是给社会帮倒忙,得不偿失。
3.婉拒彰显社会进步
新闻也提醒我们,今后的舆论需要避免树立“80岁老人捐出自己养老钱”这样的典型。破除“高大全”和极端化,让人情味和人性化都更充沛,才是真正的“好故事”。抗击疫情重要,一个80岁老人的幸福同样重要。中国人习惯牺牲小我,这是难得的品质,但是在21世纪20年代,我们也已经有条件、有能力申明,每一个个体的幸福都是珍贵的,是需要守护的,这是一种进步。
二、见解评论:
在过去,我们在宣传中特别注意一些特殊人群的“表现”。老人和儿童捐款,甚至残疾人捐款,越是困难的人伸出援手,越能体现参与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媒体对这种新闻有了偏好,但问题在于,这种宣传的根本问题在于忽视了真实的人性。人们的感动,应该建立在一种“共情”的基础上。从常识和日常生活中催生出来的“好人好事”总是更让人感动。过于拔高、过于极端化的宣传,会让人反感,有时候“人设崩塌”,成为笑料。
拒绝老人捐款的价值还在于,我们开始学会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人幸福。抗击疫情需要“众志成城”,需要每一个人参与,但是这种集体奉献不应该和个人生活产生太大冲突。年轻人的捐献和80岁老人的捐助,虽然都是自愿的,但认真体察,仍能看出其中的不同。显而易见,和年轻人相比,老人不具备抵御未来生活风险的能力,他们是需要关怀和保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