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教育

国培教育,公务员培训,事业单位

今天是:

2018江苏省面试热点-让非遗“活”在当下

信息来源:国培教育作者:江苏国培点击率:日期:2018-04-06 13:15:02

[导读]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至今,我国已有39项非遗列入人类非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至今,我国已有39项非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位列世界第一。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要融入时代和生活。

  近些年,国家层面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可谓空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命名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累计支持对57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要求利用视频采集、录音、拍照、文字记录等技术手段,全面系统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这些政策无疑令人欣慰。不过还应看到,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要靠人的传承。不少非遗的项目和活动需要传承人的传帮带,需要耳提面命,甚至“手把手”教。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因时代、社会乃至相关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一些宝贵的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去世而“断档”,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则面临传承人高龄,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

  还有不少人认为非遗距离普通大众生活比较遥远,有些人甚至将非遗当做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其实不然,很多非遗文化本身都是源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和原生态生活。尽管有些非遗文化内容和活动对普通人而言,存在知识和技能的门槛,但其人文内涵大多源于长期民间生活和智慧的积淀。

  事实上,非遗保护和传承需更接地气。换言之,只有让非遗积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让其真正“活”在当下,才能让普通大众尤其年轻人更易接受,也才能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比如故宫很多对外非遗文化普及传播中,就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优势,同时还推出很受年轻人喜爱的“萌”系列文创产品。

3.jpg

  再比如为了传承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来自黑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不仅成立刺绣企业,与当地1300多名绣娘生产合作,累计培训两万多人加入这一行业;还自费开了一家民间博物馆,供大家参观。既让这项有1000多年历史的非遗被更多人了解,更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成为解决当地就业的一条新途径。这样的非遗能不深入人心么?

  此外,非遗不仅需要找到适合的接地气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还需警惕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进而伤害到非遗本身的价值。

  比如现今一些企业已把非遗活动当做摇钱树和生财之道,商业化功利化色彩过浓。在一些景点,“泼水节”“火把节”等“非遗节庆”天天上演,已脱离原有的文化语境,违背了非遗传承的初衷和本质。

  面对当下信息过载和新媒体发达的社会,非遗如何实现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命题。不可否认,无论保护还是传承,本身均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切不可过度,更不能被商业和利益所绑架,偏离非遗文化的本质。

  非遗文化属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对其保护和传承更应慎之又慎。这并不是笼统反对非遗与市场经济的适度结合,也不是否定通过健康的商业模式保护传承非遗的路径,而是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切分好非遗项目与普通商业项目的界限。唯如此,非遗才可能真正“活”得持久。

↓↓↓更多浙江省资讯欢迎订阅国培教育官方微信号:国培公考↓↓↓

微信二维码.png

皖ICP备17001778号 -1Copyright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