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河南省考面试热点:让部门围着基层转
[导读]让部门围着基层转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当前,各地积极贯彻中央要求,纷纷出台减负举措,给基层治理带来一阵清风。在切实加大治理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督察
让部门围着基层转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当前,各地积极贯彻中央要求,纷纷出台减负举措,给基层治理带来一阵清风。在切实加大治理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督察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基层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上着力,谋求给基层减负的治本之策。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根线,条条勒死针。”基层负担过重现象层出不穷,固然是上级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致,根子却在不合理的基层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上。
在当前治理体系中,权力、资源相对集中于上级各级职能部门,治理责任和具体治理工作却主要由乡镇街道等基层承担,再加上部分上级职能部门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督察检查”等工作方式,便形成了“基层围着部门转”的倒金字塔治理结构。照此运转,基层虽有治理职责,却无实现有效治理的相关权力和资源,还得频繁接受督察检查,上下两头不落好、动辄得咎,负担繁重、束手缚脚、受夹板气不说,很多时候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终受损的是群众利益和党委政府的威信。
执政重在基层,工作要向基层倾斜。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出,要在体制上做一些改革,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做大做强乡镇,同时促进上级的工作向基层倾斜。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这是部门围着基层转的最新探索。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以改革破解基层治理困局,就是要聚焦基层反映强烈的“基层围着部门转”的倒金字塔治理结构问题,加快构建“部门围着基层转”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上为基层赋权赋能、减负“松绑”。
明晰职责定位,是开展有效治理的前提。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结构、群众需求等发生显著变化,基层党委政府面临的任务也发生明显改变。各地应积极适应和把握这种变化,在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明晰基层定位,并依法拟定职能部门和基层党委政府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职责,为开展依法高效治理打下制度基础。
“手里没把米,唤鸡也不灵。”基层开展有效治理,离不开与之匹配的权力和资源。各地应按照“事权匹配”原则,既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切实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尽可能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赋予基层党委政府统筹、调度职能部门的权力,并将基层亟需的执法权等权力赋权到位;结合机构改革,加大内部统筹调剂力度,有效削减职能部门冗员,切实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在物力支持、工作经费等方面对基层治理工作予以充分保障;在工作方式上,“条”要主动往“块”上走,避免九龙治水,真正形成“部门围着基层转”的工作格局。通过权力重构、重心下移、资源下移,让基层的责、权、利对等起来,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重心下移不能越俎代庖,赋权赋能之后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完善基层治理格局和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职能部门和基层的关系。“部门围着基层转”,需要职能部门以巨大的改革勇气自我革命,甘于割舍既得利益,也需要其切实转变工作方式、监管方式,集中精力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决策、事中事后监管等工作。要沉下身子指导和帮助基层工作,同时要避免替代包办,尊重和维护基层主体地位。只有职能部门和基层依法依规做到各司其责、各尽其责,协调行动、步调一致,才能形成治理合力。
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为基层减负,不会一蹴而就;改革基层治理格局和治理体系,更远非一日之功。尽管如此,只要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担当,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标本兼治持久用力,就一定能够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有为的基层治理格局,极大汇聚治理合力,释放治理活力。